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渔乡民俗亦风景

发表于2013-08-13

临近开捕日,临高的渔村又一次热闹起来。行走在古港的小道上,鼓声、鞭炮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,渔民们祭海谢洋,祈福平安,期盼着休渔后的又一轮好收成。

祭海谢洋渔乡情  


在临高调楼镇调楼村的内港里,休渔期间停满了渔船,一眼望去桅杆鳞次栉比,蔚为壮观。
但出海前渔民还有一项重要活动,那就是祭海谢洋。      

按照临高当地风俗,开捕前渔民要先行祭祀典礼。祭祀典礼每家每户都举行。祭祀前,村里的鼓声要响起来,鞭炮鸣起来,要热热闹闹,风风光光。
举行典礼时,船老大邀请13个工人上船,主祭人庄严地面对大海宣读祭文,渔民鞠躬行礼,供上鸡、猪等祭品,并把花生、枣、核桃等祭品撒向大海,以感谢大海对他们的恩泽。
“以前没有高科技装备渔船,没有海上搜救中心,遇到海难只能祈求大海保佑。”王祥勇说临高人祭奠大海的传统由来已久,现在渔船的高科技设备越来越多了,出海打鱼越来越安全了,但渔民们还是通过祭祀寄托美好的希望。

鼓是渔村魂

祭祀少不了鼓,于是渔村的鼓就变得神秘起来。民间文化学者邓天庆介绍,在临高渔村鼓是一个村庄的村魂,它具有凛凛施令的威仪,也能紧张勃然地召唤。
渔民们介绍,每个渔村里都有一个大鼓,鼓皮破了就换新的,一口鼓一擂就是几百年。
渔民们说在通讯不发达的时候,人们遇到海盗外敌侵袭时,就用鼓声传递敌情;遇到重要的事要全村渔民议论,也用鼓声来召集;遇到节日,鼓更是冲锋在前,掌握着活动的节律,人们踩着鼓点尽情歌舞,享受欢乐。
在渔区,和鼓相提并论的还有无处不在的庙宇。走在新盈或调楼的渔村里,每走几步都会有一个庙宇,庙宇的名字五花八门,峻灵王庙、陈杨庙、火光庙、关马庙……渔民更在乎庙宇这种形式,而对于庙宇的内涵则不太较真。
临高新盈一地就有43个庙宇,每个庙宇的建筑样式各不相同,按照当地百姓祭祀的主神不同,偶像、摆设各异。
现代渔区的庙会,迷信的色彩更少,文化的氛围更浓。人们在庙会上听渔歌,吟诗联,展绘画,看舞狮表演,庙宇成为人们交流的新场所。


休渔期里的风景

休渔期,最忙的要数渔家女子,她们不仅承担着织网、补网的重担,还要统筹家庭财务,休渔时她们要做好一年预算,造船、修船、扩大生产等渔家大事要她们点头。 临高渔家女织网是休渔期一道风景,渔女们三两相聚,坐在雪白如云的网堆后,巧手穿梭,快如闪电,在优美的舞动中完成一张又一张聚财的网。

渔家女聚在一起,少不了要唱渔歌哩哩美,大家即兴编词,有逗乐有挖苦,姑娘们想着法子寻开心,完全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别人的风景。
说渔家女是风景决不夸张,单单她们特色的服饰就能让外来游客钻研半天,她们的衣着夸张而含蓄,俗套而追求雅致,传统而实用。
渔家女的裤管肥大,渔民们说是为了便于劳作时卷起裤腿,但又因为大得出奇,卷起后还要用绳子打个结。使用的布料也很单一,都是千篇一律的粗布,颜色多为黑色。
渔家女的上衣就显得活泼多了,多选用绸、丝、纱等布料,颜色除了白色什么都有,在剪裁上也颇有用心,布制的纽扣放在左腋或右腋,胸襟上还点缀花色,让人感觉别致而亮丽。




发表于2013-08-13

多多了解他们艰辛的生活

发表于2013-08-13

发表于2013-08-13

临近开捕日,临高的渔村又一次热闹起来。行走在古港的小道上,鼓声、鞭炮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,渔民们祭海谢洋,祈福平安,期盼着休渔后的又一轮好收成。 

发表于2013-08-13
引用:琼211512在2013-08-13 15:18:07写道:
2楼

 多多了解他们艰辛的生活 

 

发表于2013-08-13


发表于2013-08-13

发表于2013-08-13

发表于2013-08-13
发表于2013-08-13

确实也辛苦的他们
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