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2|3|上一页
/3页

主题:唯心”“唯物”,哲学的误区

发表于2011-04-21
唯心”“唯物”,哲学的误区

半个多世纪以来,我们接受的都是灌输式的唯物主义思想,并对马列的理论深信不移。当对自己的民族经典《易经》《老子》深研后,才发现以“唯物”论世界的狭隘与不足。《易经》《老子》都是唯物的,同时又是唯心的。
发表于2011-04-21
《易》的64卦,每卦或记述,或评述一种事物(不含寓理部份);《老子》的81章,或言事物之“道”,或言修身进德,或言济世治国,所以说是唯物的。但是这两部经典的精髓,都建立在“阴阳”上,如果马克思、列宁还能讲话,他们不会说“阴阳”是唯物的。
发表于2011-04-21
唯心,主张精神第一性,物质第二性,仅以精神、意识形态谈事物;唯物则反之,仅以物质,客观物质的世界谈事物。它的误区在于“唯”,以“唯心”论之,有它的缺陷,以“唯物”论之有它的不足,因此一直争论不休,都难以使对方诚服。
发表于2011-04-21
提起唯心,都会把它与宗教、神学联系起来,二者有联系但有区别。宗教神学,属于信仰,信仰往往禁锢了“唯心”。唯心,是驰骋在六合之中的意识形态。它分为两类,一是受禁锢于某种意识形态,取向于一定的价值观,有的成为宗教信仰,
发表于2011-04-21
如天主教的“上帝”说,佛教的“轮回”说;有的成为道德法则,如《易.系辞》曰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及“形而上者谓之道”(意为:高尚的意识形态为遵从的法则)。二是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禁锢,如现代人所说的“梦想”,“幻想”“假说”等。
发表于2011-04-21
关于唯物,马列学说把其狭隘的说为“事物”,M把它与“物质”挂钩,即辩证唯物主义。列宁的“三结论”比较有名,是“唯物”的理论基础。就此三点而论之:
发表于2011-04-21
一是“物不是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”,“物”,列宁如果是指物质,即自然界中的碳(C)、氢(H)、氧(O)等物质元素,无可厚非,但他指的是事物与物种(见列宁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》)。列宁时代,没有电视,手机。
发表于2011-04-21
电视手机是物,在当时它客观存在于哪里?电视手机不是依赖人们“意识”才出现而存在吗?显然此结论之一是站不住脚的。
二是“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,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,只有认识和尚未认识的差别”。如果列宁指的是“自在之物”的“现象”,就无须“原
发表于2011-04-21
则”之词。《易. 系辞》曰“象其物宜”,任何事物的“现象”,都与该事物的内容(性质、作用)相一致的,如有差别,就不是同类事物与物种。对“尚未认识”的事物,承认与已经“认识”的事物有差别,肯定是“唯心”的,因为“尚未认识”,
发表于2011-04-21
并不知其性质,何处差别仅凭“唯心”去臆断。例如宇宙中“天外来客”,现代科学已经越来越说明,地球仅是天体中“沧海一粟”,若否定宇宙存在其他物种,一定是愚蠢的。但是“天外来客”,“尚未认识”,谈差别只能“唯心”。
上一页|1|2|3|上一页
/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