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谈《百年衣裳》还看今朝旗袍 旗袍内容节选

发表于2010-11-03
秀酷网 / 2010-11-01

衣裳如今作为时尚的一部分,深究起来似乎是小道,但在历史上,服饰却是错不得的大事之一,即便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阶段,衣裳之中透露出来的政治含义,也丰富得令人震惊。《百年衣裳》从这小道入手,最终写成了一部大书。把服装史放在文化史当中进行解读,只是这部大书的题中应有之义,更重要的,是透过这百年来的服装变迁,我们能读到一部相当完整的近代史:衣裳的变化,旗袍的变化,不仅仅关乎时尚,更关乎政治、人心,这大概是我们打开书之前很难想到的。


内容简介


中国历经的20世纪是社会激荡的百年,亦是新旧观念混杂、东西文化碰撞的百年。本书以国人“衣”生活的视角,梳理了服装这一领域的历史变迁,评述服饰兴衰,探究风尚源流,笑谈百年“衣裳”。


作为服装学者的两位作者。从政治、社会、文化角度加以钩沉,于生活史的广阔空间纵横开阖:从文献、报章,到小说、俚语,所呈现的公共记忆与私人记忆,立体地勾画出中国人穿衣现象中的时代烙印。


385帧图像,既有历史照片、家庭写真、服装实物及老月份牌画、老插图等作为重现,亦有当代名家的水墨题图、淡彩插图以为点睛。


作者简介


袁仄 男,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,1985年获中央工艺美院文学硕士,1996年,获香港理工大学哲学硕士,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。


胡月 女,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,北京服装学院教授。


精彩节选


旗袍


抗战期间,经济萧条,物资匮乏,尺丝寸缕也非常昂贵。政府和民间都呼吁厉行节约救难,提倡“穿旧衣”运动。此时的旗袍大都采用国产棉布或普通毛蓝布。


旗袍简化了许多的华丽装饰,仅保留了领子上盘扣的精巧。款式更趋简洁、适体,用料崇尚简朴,无袖的斜襟和双开襟旗袍悄然流行,40年代的中国女装似乎与当时战争背景下的国际流行趋势同步,做的全是减法。张爱玲在《更衣记》里描述得丝丝入扣: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。(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,小心翼翼地,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。)同时衣领矮了,袍身短了,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,改用盘花纽扣来代替,不久连纽扣也被捐弃了,改用揿纽。总之,这笔账完全是减法——所有的点缀品,无论有用没用,一概剔去。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,露出颈项、两臂与小腿。

上一页|1|
/1页